热门词:广州协和社工 热门话题 值得关注的热点 广州社工
公告:
首页 >新闻动态>媒体报道
新闻动态

王盛虎:“幸福工坊”帮你创业

发布时间:2016-07-08       游览数量:1336

【南方日报】http://epaper.southcn.com/nfdaily/html/2016-07/08/content_7563357.htm

D:\用户目录\Desktop\res01_attpic_brief.jpg

“幸福工坊”创始人王盛虎在介绍“幸福工坊”的服务内容。

 当王盛虎站在位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“幸福工坊”的蓝色大门前,抬眼看着外墙上“此心安处为吾乡”的字样时,总是会想到十几年前自己孤身来到广州时的情形。那时的他,只是一个大学毕业一年多、没有什么社会经验的年轻仔。从安徽到广州的路途遥远,他在绿皮火车上晃晃荡荡坐了30多个小时,“无知无畏”地来到了广州这片陌生却又热情的土地。

他的内心有对新鲜事物的渴望,骨子里的闯劲亦激荡着他在这片土地上拼搏、奋斗,最终做出了令人为之敬佩的成绩——创办了一家人力资源公司之后,又创办了一间公益机构,让农民工在广州乐业、爱业,并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。然而日前见到记者时,他却不停地摆手:“算不上,算不上什么成绩。”

天马行空,揣着两万元闯广州

来自安徽宿松县一个小乡村的王盛虎,出生于1978年,属马。高考时,他考上了省内最好的师范院校安徽师范大学,就读于物理系;这,在那个偏远乡村轰动一时。

毕业后,像许多大学生一样,他难以按捺心中那出去闯荡的梦想,想要立刻做出一番事业。无奈,他刚刚脱离学生时代,还没有远行的“盘缠”,但又不好向父母张嘴要钱,只好先在省会合肥市一家事业单位找了一份工作,收入虽然不算太高,但日子也安稳体面。

一年多过去了,远行的想法仍然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,靠着平时省吃俭用,他终于凑够了路费,便对父母说“打算到广州闯荡。”说到这一段故事的时候,王盛虎靠在沙发上,有些狡黠地笑了:“你要是没钱,向父母要钱去那么远的地方,他们怎么会同意呢,肯定不放心。一定要有自己的钱,这样父母拦不住你,也不会太担心你;况且,只要你意志坚定,父母又怎能决定你的人生?可能这就是我们理科生的思维吧,比较严谨,为一件事情计划了很长时间。”见他去意已决,本想让他过安稳日子的二老也只好尊重他的决定。

由于家乡靠近长三角,王盛虎的很多大学同学都选择了去上海。而王盛虎却决定南下,选择广州的原因是“这边有朋友,而且感觉广州比较好玩。”重要的是,经常阅读报纸的他了解到,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,海纳百川。广州的朋友也向他极力推荐这个城市,“朋友都说,广州机会多,比较包容,凭本事干就能成功。”怀揣着工作一年多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2万多元钱,他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来到了羊城,“我属马,天马行空嘛,胆子就是那么大。”

然而,初到广州,一切并不像年轻人想的那么轻松浪漫,虽说有朋友帮扶,但“那时候大家条件都不行嘛,最多也就提供个住的地方。”梦想中的辉煌事业,更是无从谈起,寻寻觅觅,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没有找到。

为了谋生,在广州朋友的介绍下,他只好“曲线救国”,到顺德一私立学校,负责招生和市场推广工作。他在那里如鱼得水,深受老板推崇,“写文案很厉害,人才难得!”但是,近两年后,他又重新回到了广州。

广州创业,生意红火 

 除了公司自身的一些弊端,他说,“重新选择广州,主要还是想实现更高的追求,毕竟大城市机会更多,我不喜欢在一个小地方营造安乐窝,过一种没有创意的生活。”那时是2003年,广州的“非典”正闹得厉害,心大无畏的他竟然一点也不怕。在很多人都忙不迭地“逃离”的时候,他却决定在这里扎根了,“既然做了决定,就不能当逃兵。”他发挥擅长写文案的优势,在一间广告公司谋得了一份做策划的职位。

一开始,工资远比那私立学校低,他只好在客村租了个月租280元的小屋子。工资低,但机会多,他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工作。那时的客村一带,是农民工在广州的3大聚集地之一,每天出入那里,王盛虎认识了很多农民工兄弟,发现他们很迷茫——“没有什么梦想”。虽然不停地工作,或者每天都在找活干,但和老板却普遍只是“简单的雇佣关系”;身在他乡,“极其没有归属感,心灵没有寄托,不把广州当家,就会容易出问题。”他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,“你想想,他要是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,还会闹事吗?”

于是,想要帮助农民工的想法从那时起就萌发了,但“那时候能力有限,再美好的想法,也只能是想想罢了。”

在广告公司做了一年多后,王盛虎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勤奋,积累了一批客户资源,“跟大公司合作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些朋友”,蛰伏已久的创业想法再次迸发出来,再加上几个在广州交下的好友的帮衬,2004年,他成立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公司,为广州许多大工厂输送人才,为企业和农民工提供服务。

经过6年的艰苦创业,公司的业务越来越红火,然而他却又感到了迷茫,“许多农民工,还是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打工仔,并没有把广州当成自己的家。”2010年某个深夜,CCTV“百家讲坛”栏目正在讲述当年苏轼在惠州施政的故事:在风雨交加中,在当时的那片荒蛮之地上,苏东坡发出了“此心安处为吾乡”的感慨。王盛虎被触动了,帮助农民工在广州安居乐业的想法再次浮上心头。

不一样的是,这次他已经有了一些资金,也积累了不少的社会经验。

于是,带着对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和认知,对社工和慈善事业的知识为零的他,决定在这一领域从头做起。“三十而立,我已三十多岁,基本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了,就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。” 

帮助农民工快乐会很多

万事开头难,一开始,在这个全新的领域,他并不知道怎么才能建立并且运营一个福利项目,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。王盛虎坦言,“说实话,我一开始连‘社工’和‘义工’都分不清,只知道都是做好事,以为没有区别。”那时的广州,还没有什么学校开设社工专业,许多人对社工这个概念也是一无所知。凭着一股闯劲,他找到了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方面的老师和专家,虚心向他们请教。得知需要不菲的启动资金,他便拿出了准备换房子的150万元积蓄,顶着每月近2万元的租金压力,在开发区东区的社区员工楼旁,租下了一间400平方米的一线黄金铺位,按照三星级的标准和专业的社工服务要求进行了装修。此举也得到他妻子的大力支持。王盛虎说,“她受过高等教育,人很开明,也有爱心。”妻子则不无幽默地说,“咱们是在从广州回安徽的火车上认识的,是广州成就了咱们的姻缘,就从这一点,咱们就应该报答这个城市。”

终于,2011年7月,旨在为农民工提供公益帮助的“幸福工坊”成立了。新的人生征途又开始了,而且成了他心目中的“金光大道”,“这门框,这灯泡,哪一个都是我挑的,都是我的心血。”他自豪地抬头环视着眼下的“幸福工坊”,兴致盎然地对记者说。

“幸福工坊”是当时的萝岗区的第一家公益性的社工机构,“注册的目的不是为了承接政府项目(来赚钱),而是为了做公益有个法律主体,做出个品牌。”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他又过上了初到广州时的拼命生活。“白天,全在想怎么做好幸福工坊;晚上,还要忙到一两点,睡到4点钟,又要起床做文案,绞尽脑汁地想怎么做推广,然后才能再睡一两个小时。”说这话时,精力旺盛的王盛虎丝毫没有露出倦意,反倒更加兴致勃勃,“这个机构已经成立快5年了,所有的洽谈,所有的推广,几乎都是我自己在做,都是我一个人跑出来的。”他笑言,自己投入了那么多钱、那么多精力,一定要让农民工享受到实质的服务,“做不好,起码就对不起我自己。”

由于王盛虎的不断努力,“幸福工坊”的知名度不断提高,渐渐成了农民工心里的“娘家”。他的热心和努力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入其中,纷纷做起了义工。“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快乐。”有位农民工对记者说。

现在,王盛虎已经将人力资源公司交由专人打理,自己的全部精力几乎都投在了这个公益项目上。然而,王盛虎并不讳言,成长之中也有烦恼,“有时候压力真的很大,明明在帮助农民工,有的人却不领情,反过来骂我们做得不好,热脸贴冷屁股这种事经常有的,坚持是最难的。”但他还在坚持着,认为能帮助农民工兄弟,“最终还是快乐多”。迄今为止,他已经在这个公益项目里投入了400多万元。他的目标是,要在“就业、乐业、创业”这3个环节,全方位地帮助农民工。就业方面,他已经启动了名为“蓝领世界”的公益招聘项目,很多农民工都已经从中受益。下一步,他决定进军农民工创业领域,为他们进行免费的专业培训。

“幸福工坊”算是我的一次自我觉醒吧,我希望老板们都能有这样的觉醒。小时候的梦想都是很抽象的,但是现在也逐渐地做出了形态。”

十几年的奋斗经历,一个来自安徽“小地方”的人,在广州这个大都市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,逐渐对这片土地有了依恋,“不但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,还带动了许多农民工把广州当成了自己的家。”据了解,“幸福工坊”至今已经提供公益性服务8万多人次。

■记者手记 

我们不谈过去只谈未来

见到王盛虎,扑面而来的感觉就是他的直言快语:“咱们就当朋友聊天吧,有啥说啥。”他个子不算高,身着条纹polo衫,穿着米黄色裤子,脚蹬生意人最常见的渔夫鞋,头发修剪得短而精神,一张圆脸始终带着微笑,显得更年轻,也更亲切、热情。

参观“幸福工坊”的时候,记者见到了小钟。他是这里的社工,来了一年多,当初“听说这里的工作有意义,就来这里工作了。”谈起王盛虎,他笑了起来,说老板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,做事效率很高。在此工作多年的社工彭大姐则说,王老板说话很快,“思维敏捷”;谈及王盛虎的成就,大姐也连连感慨“确实了不起,自己创业成功,又能想到帮助农民工兄弟。”王盛虎却豪迈地说:“我不太喜欢谈过去,我习惯于着眼于现在和未来,寻求突破,总讲过去没啥意思。”他把自己的成功,归结为广州的开放和包容,在他眼里,“广州真是一个奇妙的城市”:人既可以每顿饭只花10元钱过活,也可以花费上千元吃顿饭;可以过小日子,也可以奋斗不止。“但是只要拼搏努力,广州一定会给你想要的。”

谈及家乡,他不无“羡慕”地说:“在上海的同学好啊,近啊,回家方便,开车几小时就回去了。不像在广州,坐火车(回去一趟)都要花十几个小时。”但是,他也坦言没有考虑过回乡发展,他半开玩笑地说,“家里的一切都变了,社会结构、经济结构等都已不再是原来的模样,我回去也只能钓钓鱼。”转而又很严肃地说,“其实最重要的是,我已经在这里呆习惯了,已经把广州当成自己的家了。”继而,他又诚恳地说,“也许就是因为离老家太远,和大部分外来的农民工感同身受,才让我在有了一些成绩的同时,能够将心比心,产生了一系列帮助农民工的想法,并将其逐步经营成自己的主业。”

撰文:南方日报记者 魏方 实习生 贺雪竹 梁岳灏 摄影: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

 

联系电话:020-61076835 邮箱:gzxhsg@163.com 传真:020-82090226 备案号:粤ICP备11009798号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地址:广州市黄埔区东区春晖一街102号/广州市协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

版权所有@广州市协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